人力成本管控思路

一、人力成本管控框架

二、人力成本管控思路

(一)基于成本预警机制建立人力成本管控体系,提前介入,进行前控、中控干预。

1、基本原则:人工成本与公司营收增速成正比。

2、管控方法:通过年度、半年度、季度、月度管控方式,动态管控人力成本的变动。一发现异常,则预警进行干预,调节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关系,使人工成本在可控范围。

3、具体措施:

(1)做好年度预算,编制《年度招聘计划》、设定工资总额并加强管理。

未经过计划管控、工资总额设定的发展态势,以某公司实际数据为例:与营收相比,年人工成本增速超过营收49.32%,年超过营收11.93%,如在制定、年的预算计划中,对工资总额进行设定,人工成本不超过.06+.11=.17万元,而实际、年发生额为.87+.44=.31万元。

虽然营收实时变动,过度前控、中控显得刻板且不符市场变化,但保持大原则,再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评估、汇报等方式变通以满足生产变化需求,人工成本尚在可控范围。

(2)周期性对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、总结,形成人力资源分析体系。

人力资源分析什么?主要从管理和财务的角度进行,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:

1)能力层面: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数量、学历、结构、流动性、年龄、职称等。

2)运作能力层面: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基本运作流程:人力资源规划、招聘配置、

培训开发、考核评价、薪酬、劳动关系等反映各个环节运作能力的基本指标。

3)人力资源效率层面:是人力资源管理所要达到的基本效率指标,也是人力资源

战略实施的效果反映,如人效比。

通过人力资源分析,及时发现问题,预警、分析并及时解决,控本增效,实现人

力资源的效率目标。

(3)清楚每家公司人员进出,管控好每一笔人工成本,做好月度人工成本报表。

人力成本中,员工薪资占70%-80%,要做好人力成本管控,首先要管控好员工的

进、出问题。既然各经营公司人工成本率差距较大,这就要充分发挥并强化集团

管控力度,清楚每家公司人员进出情况,管控好每一名新员工的定岗定薪问题,

对于计划外、非正常范围内的定岗、定薪问题进行问责并干预,坚决杜绝因人设

岗、定薪等问题。这就需要各经营公司人力资源部做好《月度人工成本报表》。

以某上市公司集团对分公司人力成本管控的《人事异动月报及成本速报表》为例:

1)总表——《人事异动月报汇总表》,含3部分信息,如下:

①人事异动情况汇总:

含期初人数、期末人数、入职人数、离职人数、公司间调进(出、动)人数、转正、晋升、入职率、离职率、晋升率等。对分公司员工的入、离、调、转情况一目了然。

②各部门现有人员情况明细:通过部门人数,了解分公司各部门人数变动情况。

③各层级现有人员明细:通过各层级人数,了解分公司人员结构及层级配比比例。

2)分表1——《成本速报表》:

含所有分公司员工基础信息、岗位信息、学历信息、薪酬福利明细、合同信息、

招聘渠道、政治面貌、工作时长及职称信息等。

3)分表2——《员工入职表》:个人信息、定岗定薪、五险一金缴纳、工作时长

及职称信息等。

4)分表3——《员工离职表》:个人信息、五险一金缴纳、离职时间、离职原

因、离职去向等。

5)分表4——《员工调动表》:个人信息、调动前后岗位信息、调动状态、说

明、时间等。

6)《招聘计划表》:根据年度计划、招聘需求列出的招聘计划,提前了解分公

司次月招聘需求。

7)《人才库信息表》:日常招聘人才库的更新和人才信息的储备,了解分公司人才

储备情况。

通过以上《人事异动月报及成本速报表》的详细信息,集团可及时了解各分公

司人员基础信息、人员结构、人员配置、人工成本、员工整体素质及招聘计划和人

员储备情况等。便于出现与计划、成本总额偏离时进行干预和调整,也便于和其它

分公司进行数据对比,在管理经验上相互学习、取长补短。

二、现状诊断后的举措建议思路

(一)减量策略

1、梳理业务流程、重新定岗、定编

从集团战略出发,梳理并优化业务流程、合并同类项或合并强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,提高特定岗位的工作饱和度,从而减少岗位编制。或分析历史数据、进行员工访谈,评估各部门岗位,撤并价值低、工作量小的岗位,分流多余的人员,从而达到控编的目的。

注意点:控编需要在招聘之前完成,业务变化年度大的年份,可考虑每年年底做一次业务流程的优化,以及员工任职资格的评估,否则事后弥补,招聘后再裁员一方面会显得不人道,另外一方面也会大大增加公司的裁员风险。

2、参考行业人员配置标准,按配置比例达到控编

发展较成熟的行业,人员配置比例通常有一个参考标准,可依据标准酌情进岗

位的增、减、调动及分流。如没有行业标准,可通过历史数据、结合人员访谈进

行配置方式的试算,或参考标杆企业的人员配置标准。

注意点:”参考标准”仅仅是参考,需注意企业创业、发展、稳定阶段配置标准

大有不同,公司也需根据实际情况、任务的变化而变化,不可生搬硬套。

3、非关键核心岗位可考虑外包

特别是在现阶段疫情不断反复的情况下,使用第三方劳务派遣或部分岗位外包,

在车间阶段性停产的情况下,将富余人员退回第三方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费用和

法律风险。

注意点:当地有合适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,第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(劳务派遣许

可证、人力资源服务资质等),第二资源较丰富,可以及时补充岗位空缺,或及

时安排退回人员的工作。

4、承包责任制

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,消耗的降低,质量的提高、周期的缩短,成本的控制,主

要取决于车间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水平。在保证主产品正常的前提下,部分辅助车

间(或利润空间较小)的车间/产品可考虑以承包经营的方式进行生产,一方面解

决总体人员体量过大的问题,另外一方面可以集中优势研发、生产利润空间较大

产品。

注意点:不必强推而采取内部发包,鼓励但不强制员工转变身份,并且要建立起

对乙方的工作成果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,真正做到让优秀的人才挣得更多,发展

更好。

5、综合型人才、岗位的设定及培养

依实际情况,部分工种可以实行大工种、区域作业,培养一专多能、一岗多责的优秀技术工人、技术管理人员,鼓励2个人干3个人的工作,拿2.5个人的工资,以少而精的人才体系提高人效比,同时增加了人均收入。

(二)增量策略

虽然加法难做,但胜在根治而且持久。人工成本率=人力成本/营业收入,当成本额不变或压缩空间有限的情况下,要控制人力成本率就只能在营收上下功夫,相比减量策略的控制方法,增量策略显然是重点。

1、提高毛利率、净利

同行**公司的毛利率27.07%(年中报),**的毛利率17.51%(年中报),**的毛利率21.54%。与此相比,我们公司的毛利率相对较低,且分公司年在营收增长30%的情况下,利润不增反降,出现负增长12%-15%。可见提高毛利是一个重点。

2、信息化建设提高人均产值

通过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自动化设备来提供人均产能,此种方法主要通过提

高信息化、自动化、标准化来实现。目前由**负责的信息化模块开发,其意义

在于通过信息化的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,通过公司外部、内部信息的有效

采集、资源整合和合理使用,实现控本增效,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。核心

工作。

3、转型升级、提高产品附加值

是否有更好的模式实现转型升级,提高传统制造业的产品的附加值,是我们企业每一个员工需要长期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bjishop.net/jbby/1547413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