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业区更新,不只有文创另类苏黎世西区

李海涛摄影

李忠姜鹏杜玮陈昆吴晓璇

动画分析图

李民设计

王冰技术支持

白雅文

关键词:

工业区

商务区

文旅区

创新区

TOD

国家:瑞士

区位:苏黎世5区

面积:约1平方千米

人口:约43万(年)

特色:老城工业区成为城市潮流中心

01

苏黎世的新标签

从制造中心到潮流生活

MEASURETHEWORLD

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「存量提质」发展阶段,城区内的老工业区也纷纷加入城市更新大潮,不过他们的更新方向出现同质化趋势,即「文创园区」。

▲北京艺术区

文创虽然能赋予老厂区网红般的「壳」、文艺化的「瓤」,但很难给予它们可持续的繁荣,昙花一现是大概率事件。

上世纪,欧洲在经历工业衰退的阵痛后,工业区开始大规模的更新改造,同样经历过文创化大潮的阶段,但是有一个不走「寻常路」的工业区,做起了「潮」生活,并成长为一只「黑天鹅」,它就是——苏黎世西区。

▲苏黎世西区俯瞰

苏黎世,是仅次于伦敦的欧洲金融中心(《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》评选)。

▲苏黎世老城景色

苏黎世西区,是与伦敦西区并驾齐驱的欧洲潮流文化代表区。

▲苏黎世西区

▲伦敦西区

苏黎世西区由老工业区改造而来,在其潮流区的标签之下,是一座功能完善的「城中城」,其居民超过人,就业岗位超过33,个(年数据)。

▲苏黎世西区区位示意

①.制造业中心

(18世纪末—20世纪中期)

穿城而过的利马特河,在15世纪时,获得腓特烈三世(神圣罗马帝国皇帝)特许,成为德国至苏黎世之间的自由航道,一度是两国之间重要贸易航线。

年,利马特河南侧的瑞士北部铁路(苏黎世至德国巴登,瑞士第一条铁路)开通,逐渐发展为瑞士通往欧洲各国的铁路枢纽,加速了苏黎世工业化进程。

▲19世纪末苏黎世西区成为欧洲重要的工业区(来源:wikipedia.org)

19世纪末,近邻老城区,位于水运、陆运线路之间的苏黎世西区发展壮大,吸引造船厂、啤酒厂、肥皂厂等在此聚集,到20世纪中期成为欧洲著名的工业区之一。

②.城市孤岛

(20世纪中期—年代初)

20世纪中期,在欧洲产业由二产转向三产的趋势下,苏黎世工业生产开始下滑,到年工业领域的就业岗位减少26%。此时,苏黎世经济发展重心开始转向金融服务,快速聚集的金融机构导致各类成本快速上涨,成为压倒西区制造业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期间,西区有些企业尝试将厂区改为商业用地求生,但是没有核心产业支撑的西区早已空心化,商业改造有价无市。

▲年建设的西区第一个大规模更新项目——斯坦福斯制皂厂区改造的住宅

更糟糕的是,曾经是优势的河流、铁路,现在成为西区与城市间的隔离墙,纵横交错的公路桥将西区分割的七零八落,桥下空间成为社会治安的顽疾,西区一度被媒体称为「逃离苏黎世的最快之路」。

▲西区与周边的联系被水网、路网切断

③.混合适居城市

(年代初—年)

年代,全球化步伐加速,瑞士希望保持本土企业技术竞争力的诉求,激活了苏黎世西区的更新建设。年,以提升制造企业科研能力,加强技术转化为目的的苏黎世科技园落地西区。

▲苏黎世科技园

同年,「西区合作发展规划」启动,它由政府部门、土地业主、居民代表、规划师及其他相关专业学者共同参与,通过「PDCA」(策划、设计、检查、修正)的流程确保更新的活力可持续。

年,「混合适居城市」理念获得各方认可,未来的西区将有主导产业,包含城市生活所需的所有功能,居住、办公、商业用地比例将达到3:6:2。

▲混合适居城市概念的功能配比示意

02

无处不在的新「工业风」

旧改服务于整体战略

MEASURETHEWORLD

苏黎世西区的更新改造从两个「1/4」开始:

即改造占地1/4的交通网络,

改变大而空的工业化格局;

只保留1/4的工业建筑,

既能体现区域「工业风」特色,

也为高密度的开发建设

(容积率约2.0—3.0)腾出用地。

▲保留下的工业建筑

①.步行友好网络

从车行友好到步行友好,

苏黎世西区需要解决高架桥,

以及宽阔车行道带来的空间割裂。

苏黎世西区以大型厂房为基本单位,

通过「兵营式」的划分方式,

重构出高密集步行网,

为此后进行高密度开发搭建骨架。

▲兵营式步行路网示意

此外,适当加宽标志建筑周边的步行道,

以保证视觉通廊的顺畅,

使人们在行走过程中

随时感受「工业」特色主题,

增加步行的趣味性。

▲新老建筑间的步行道

高架桥下方的灰色地带,

通过步行廊道、灯光亮化改造或赋予商业功能,

使这些灰色空间成为老城与西区间的纽带,

而非隔离带。

▲桥下空间改为步行廊道

以维亚都克特旱桥为例,

桥下改造为富有文化气息的商业场所。

▲维亚都克特旱桥桥下商业

维亚都克特旱桥桥长米,

桥洞内有潮牌店、画廊、工作室、

咖啡馆、健身房……等50多家门店,

吸引老城与西区的市民在此汇聚;

夜晚,拱门会变为光廊,

成为夜游苏黎世西区的地标。

▲维亚都克特旱桥桥下餐饮空间

▲维亚都克特旱桥与市民活动公园结合

②.功能需求决定旧改形态

西区对于老工业建筑不是一味的保护,

它们有的修旧如旧、有的新旧结合、

有的保留结构,无论形态如何更新改造,

它们都被赋予「引人」的新功能,

成为区域的城市配套。

如西区的文化地标——Schiffbau,

前身是苏黎世造船厂,建筑更新保留旧外观。

▲Schiffbau外观

宽敞高挑的室内,运用「屋中屋」概念,

先后改造出三个戏剧表演空间;

引入爵士乐俱乐部、

时尚餐厅LaSalle、Nietturm酒吧,

让老建筑化身为文化生活打卡地。

▲Schiffbau室内

▲Schiffbau内的小剧场

Puls5,米长、60米宽,

是西区最著名的商业综合体,

它的前身也曾是一座造船厂。

与Schiffbau「外旧内新」的改造不同,

Puls5采用「外新内旧」的改造方式,

成为西区初期的地标建筑(年开业)。

▲Puls5外观

室内保留工业架构的空间特色,

功能分散其中,为游客带来独特的购物体验。

Puls5比邻苏黎世科技园,

成为科技园的生活配套区,

同时,Puls5也成为初创公司新聚集地。

▲Puls5与苏黎世科技园的空间关系

03

别具一格的TOD

集中发力形成传播

MEASURETHEWORLD

西区拼图式的更新节奏,

虽然获得了市民的高度认知,

但在外部,其知名度几乎是无人知晓。

特别是苏黎世北部欧瑞康工业区

已经基本改造完毕(90年代建设),

吸引瑞士银行、ABB、普华永道、

瑞铁SBB等大型企业入驻,

正在成为苏黎世的新商务区,

留给西区的发展窗口期越来越少。

▲ABB位于欧瑞康工业区的总部

西区以哈德布吕克火车站为核心建设TOD,

其设计融合工业风、潮流感,

打响区域形象品牌、吸引企业入驻。

①.「酷」商务区

TOD的商务区包括两个部分,

其一是站点西侧的新建区域,

其二为东侧的改造区域。

▲西区TOD示意

西侧商务区

可谓是苏黎世「新商务」形象的代表:

包括写字楼、商务园区、

酒店、商业、住宅等功能,

极简的现代建筑风格

与老城区古典风形成强烈反差。

▲PrimeTower大厦(右侧为商务区的旧改区域)

▲PrimeTower大厦一侧的配套住宅

耸立在TOD中心的PrimeTower大厦,

一度是苏黎世最高建筑(至年),

是花旗银行、德意志银行、安永等金融、咨询公司,

甲骨文、印孚瑟斯等科技公司的首选办公场所。

▲安永总部

为解决城市快速路

对TOD与北部区域连接造成的阻断,

年,

五旬节公园落成(包括与北侧连接的桥梁),

作为加强两个区域互动的连接点。

▲五旬节公园

▲五旬节公园通往北部区域的连廊

公园包括日光浴区、多功能游乐区、

烧烤区等综合功能,

吸引两侧居民在此交流。

▲五旬节公园内的休闲设施

②.「潮」生活区

TOD西侧的FrauGeroldsGarten,

不仅是商务区的功能配套,

还是年轻人喜爱的聚会场所,

更是区域夜生活中心。

▲FrauGeroldsGarten俯瞰

这里保留着老建筑群的格局,

赋予「新田园」生活的氛围:

餐厅、酒吧、夜店、画廊、小集市等商业功能

散落在平方米的「城市花园」中,

建筑墙面成为涂鸦艺术家的画布,

潮牌小店比比皆是,

总之年轻人喜爱的元素这里一应俱全。

▲街区内各色商铺

▲户外餐饮空间

弗莱塔格是享誉全球环保包品牌,

它的旗舰店就耸立在

FrauGeroldsGarten入口处,

店内销售的超过种款式的个性化包袋,

制作材料(回收材料制作)来自全球。

整幢建筑,

由17个货运集装箱组成,高26米,

堪称西区的艺术地标。

▲弗莱塔格旗舰店是西区的艺术地标

▲弗莱塔格旗舰店内部

FrauGeroldsGarten

进一步强化西区潮流与艺术的气质,

使西区的商务区跳出传统金融区刻板印象,

独树一帜,吸引来自全球的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bjishop.net/jbzl/1544714.html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热点文章
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