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://mip.yyk.99.com.cn/fengtai/68389/
今天下午,康康身边所有人的朋友圈都被同一个消息刷屏了:
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,中国目前面临的生育问题多么严峻,以及国家对于扭转这种局面的决心多大。与“放开三胎”同时公布的,还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。其中这一条,康康觉得有必要和同学们详细讲讲:
大学生生活现状:旱的旱死,涝的涝死
目前中国大学生恋爱、婚姻、性相关的生活状态,基本可以用八个字形容:旱的旱死,涝的涝死。超过一半的大学生,像当年的陈大夫一样,大学四年基本和恋爱,和性是绝缘的。
媒体曾对国内高校学生的恋爱状况进行过调查,结果显示:三成以上的大学生直到大四毕业前,一次恋爱都没谈过;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毕业时,仍然没有过任何性经验。这些千年单身狗里,绝大多数都是非自愿单身的,人人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吐。
而另一方面,对于少部分同学来说,其在恋爱以及性方面的选择又非常丰富。这些人有的是靠家庭背景,财富,有的是学生会的部长、主席,有的因学业、文艺、体育天赋,或者单纯的颜值脱颖而出,站在学生社会金字塔的顶端。他们不会把标签写在自己的头上,但从隔三差五曝出的一些焦点事件,也能大概了解这里面的水有多深。
在这部分不缺爱,甚至不缺性资源的学生中,闪约闪离的“快餐式恋爱”占比相当高。恋爱关系的高度不稳定,性知识的匮乏,以及国家法律对于流产堕胎的规定非常宽松,这些因素结合起来,造成部分女生堕胎的情况比较普遍。
根据《中国卫生统计年鉴》,中国近年来每年在合法医疗机构进行的人工流产数量平均接近万例;这还不包括数量非常可观的药物流产,以及在私人黑诊所进行的未被统计的人工流产。这个数字是相当可怕的,因为中国目前每年的新生儿数量,也就是一千二百多万。
这种现状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:部分女生多次堕胎,给自己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。中国女性的不孕不育发生率,从上世纪70年代的1%-3%一路走高,已经上升到了现在的12.5%左右,部分大城市更高达18%;而在那些发生生育障碍的女性患者中,其中51%曾经有过流产经历。
前段时间在舆论场里曾经很火的daiyun话题里,就有人分析:为什么国内需要daiyun的夫妇那么多?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年轻的时候不注意,“中招”了就打掉,结果到了结了婚真的要生的时候,却发现已经没法生了。
中国大学生的恋爱能力、婚恋相关的意识和三观情况,都需要来自有经验、有知识的成年人的指导和帮助。怎样让更多的大学生得到爱与被爱的机会;怎样让他们在享受爱情的同时做好对自身的保护;
怎样让他们在爱情中得到超越肉欲的,更高层次的满足……这些问题都应该是被反复研究、讨论,并根据得到的信息付诸实践行动的;想要降低年轻人单身率,降低年轻人结婚年龄,防止他们“躺平“,””给生孩子留出足够时间;我们的高校,我们的教育系统,是需要进行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的。
中国大学生需要婚恋教育
今年两会期间,有委员就曾呼吁:应该构建和完善高校婚恋教育体系,把“婚恋教育”设为大学必修课。去年十月份,中青校媒对于大学生对恋爱课的态度进行过调查:对于“你支持大学开设恋爱课吗?”的问题,近九成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支持。
部分国内高校也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程:
年,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“婚姻与爱情”的课程,限84人,但报名者近人;
年,西南政法大学开设了“恋爱选修课”;
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些表白、搭讪的小妙招,就连有时布置的作业也是写情书。这些选修课程基本都是一课难求,上线即秒没,很多选不上的同学都表示非常遗憾。
从这些小规模试水的结果可以看出:国内大学生群体对于恋爱、婚姻相关的课程的需求是常强烈的。尤其是一些由于专业设置原因,学生性别比例悬殊的“和尚庙”“尼姑庵”式高校,很多学生平时生活圈子里基本就没有异性同学,对于“脱单”的渴望更是非常迫切。
康康建议:应该要求所有大学及校区,每周都要组织学生异性联谊活动;性别比例悬殊的高校就和对口的外校(一所理工院校+一所师范/财经院校)合办,肯定能帮到很多单身的同学。总之,如果充分发挥想象力,婚恋教育这件事会很有思考和实践的空间的,远不止课堂宣讲那么简单。
性教育、婚恋教育,小学就应该教了
今年两会期间,还有政协委员提议:应该明确中学性教育课时安排,设置性健康教育教师岗位。
00后一代的营养条件比我们80后好很多,发育年龄也普遍要早一两岁;性健康、性安全教育开始的时间,应该至少提前到小学阶段,孩子开始性征发育之前;婚恋教育也应该至少提前到初中,孩子青春期萌动开始对爱情有需求之前。
国内教育界一直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:看见性这个字就只能联想起下流、肮脏、阴暗和变态,刻意绕开与恋爱、性相关的问题;孩子遇到了问题,也无法从家长、老师那里得到正确的解答。家长、老师们总想让孩子们的心灵,一直纯洁的像一张白纸,却不晓得越是白纸才越容易被形形色色的信息染色。
现行的教育体系,只考虑怎么把你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螺丝钉,一个合格的工人、白领、农民,码农,科研工作者;但我们终究不是机器人,我们除了需要吃饭,睡觉,工作,学习之外,还需要完成生物的自我繁衍过程,这样国家才会有新鲜血液,民族才能延续。恋爱、婚姻、生育是几乎每个人的必修课,很少有人能够无师自通,但却从来没有人科学地教过我们应该怎么做。
国内的整个教育系统,普遍把学生“早恋”视为洪水猛兽:校长、主任、老师,个个像军统抓地下党一般严防死守,生怕这些花季少男少女有一点越轨行为;甚至一些高校也是这么搞,甚至男女生在路上并排走,男女生牵手都要受处分。这些问题并不完全源于学校和老师,一部分既暴躁又愚昧的家长的责任更大。
康康觉得,在小学、中学普及性教育和婚恋教育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尤其是在高中-中专的阶段,学校不应再用对“早恋”的妖魔化宣传,让孩子们对于恋爱视为畏途。而应该教授给他们更加科学,更加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“新婚恋观”。可以预料,像上面这样,粗暴干预大学生恋爱、生育权利,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规定,将来可能会逐渐绝迹。
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也应该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渐到位:比如对于大学生毕业前结婚的鼓励政策,让校园情侣们能尽量多得“修得正果”,而不要毕业季=分手季;比如对于学生因生育休学的宽松处理政策,让他们如果发现怀上能有勇气生下来,而不是跑到小诊所打掉;
比如解决“带孩上学”,“带孩读研”学生的后顾之忧,为他们提供廉价可靠的托育服务,以及双人宿舍等生活便利;在国家转向鼓励生育的时代,高校也应该有所作为,对学生恋爱、结婚,乃至生育提供方便。教育系统有责任为国家做贡献,想方设法让大学生和研究生敢生、愿生,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。